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出版日期:2012 年 05月 31日



7大兒童發展議題、10年臨床醫學真實故事、
70個台灣父母最關心的教養問題、
200個傳統養兒育女迷思、500個最新幼兒教養攻略,
首度結合最新兒童教養與腦科學觀點的新手父母工具書,
輕鬆育兒三部曲:刺激發展→聰明成長→穩定學習。

  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醫師根據10多年臨床經驗,將腦科學的教養觀點,
  落實成實際具體的做法,讓父母能夠有所依循,活絡孩子的大腦。

  雖然遵循傳統方式養育孩子的大有人在,但大腦認知神經科學如雨後春筍般的研究,已對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教養策略,產生了爆炸性的改革。

  揮別過去的迷思,大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要強化孩子的認知學習,千萬別忘了同時注意孩子的專注力、情緒功能、身體健康、感覺動作等發展,如此孩子才能多元與適性的發展成獨立的個體。

  全書蒐集了1000對學齡前兒童的父母最想知道的70個教養問題,例如:

  .讓嬰兒趴著睡容易發生危險,仰著睡比較好嗎?
  .讓孩子坐學步車,既安全又可以提早學會走路嗎?
  .孩子晚上睡覺容易哭醒,應該哄睡或收驚嗎?
  .孩子討厭上學,出門前總會大哭大鬧該怎麼辦?
  .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差,會影響學習效率嗎?
  .孩子一定要上雙語幼稚園,英文才會好嗎?
  .孩子常會拉頭髮或咬指甲,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嗎?
  .孩子喜歡黏著媽媽,上學後會比較獨立嗎?
  .孩子天生內向,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怎麼辦?
  .男女大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教養嗎?
  .該如何挑選玩具、奶瓶、手推車、安全座椅、兒童餐椅呢?

  從小開始,運用正確的腦科學育兒法,刺激孩子發展,讓孩子聰明成長,進而穩定學習,是現代新手父母送給孩子一輩子最佳的禮物。

作者簡介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王宏哲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畢業,台灣大學、長庚大學、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講師,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節目、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站常駐醫學專家。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中心官方網站:www.leaderkid.com.tw/
  ◆天才領袖執行長王宏哲部落格:casanovab110.pixnet.net/blog


在電視節目上看到許多王醫師對於學齡前孩子的各項問題提出的解答

以前老一輩教養孩子的方式~其實不見得就一定正確~有很多甚至是錯誤的方式

而新手爸媽對於照顧孩子往往會遇到許許多多疑難雜症

這本書真的值得推薦給家長們~多了解孩子各年齡層的各項發展及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五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父母應該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上適時給予輔助,讓寶寶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0~1歲的嬰兒時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段,無論是食物的攝取(由液體變成固體)、語言的發展、腦部的成長...等等,「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

  多數的父母會對寶寶究竟幾個月時應該會翻身、會坐、會爬、會站、會走而詢問醫師,深怕自己的寶寶發展狀況出了問題。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育得快,有些寶寶發育得慢,她提供了「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並提醒家長當寶寶各動作的發展進度落在顏色較深的部份,即表示該動作的發展是屬於後面的90%部份,就該注意囉!

 

從出生起注意骨骼狀況

 

  骨骼的發育也是粗動作發展中重要一環,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通常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出生時就察覺出來,而且愈早發現治療的效果愈佳,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父母可在寶寶約二~三個月左右,觀察寶寶腿部活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寶寶兩腿的長度不一,且髖關節皮膚有明顯的紋路,最好帶寶寶至醫院檢查。此外,有時寶寶的關節會發出聲響,通常都無大礙,但為求安全起見,劉士嘉醫師建議當家長懷疑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問題時,還是須由專業的醫師做診斷。

 

1.嬰兒翻身階段的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表示,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三)所代表的意義:
  嬰兒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所有的環節配合良好,粗動作才能漸漸有所發展。而翻身動作良好,將有助於接下來一、二個月後坐姿的發展。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有些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隻上臂會有內旋的情況,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過度擔憂,但最好也能帶到醫院,由專業醫師做診斷。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建議,父母可在寶寶清醒時,用手將寶寶的頭握住慢慢的轉,由上往下帶動身體轉動。或者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身體的翻轉。父母也可將寶寶抱起,讓他與自己身體保持一段距離,但不要貼著胸部,讓寶寶可以看到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鍊頸肌,亦有幫助寶寶翻身的功用。

 


(六)建議輔助工具:小被單。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由於此時寶寶大部份的時間是仰臥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遭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弄傷他,甚至放入嘴巴中造成梗塞。床對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而言,無疑是最危險的物品。從床上滾下、墜落都容易使寶寶的頭部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家長們切不可輕忽。建議父母可在寶寶的床邊安裝護欄,以避免寶寶在享受翻身樂的同時,而遭受意外。

 

2.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
  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3.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
  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1.地板:

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2.桌角、櫃子角:

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3.電插座:

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4.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
  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
◎仰臥起坐: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1.桌子: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2.冰箱: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3.電扇: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5.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寶寶在使用學步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1.陽台: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2.傢俱:

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3.門、窗:

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應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時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副食品做法

副食品做法

一、果汁

(一)加餵年齡:嬰兒四 ~五個月即可餵食。

(二)營養量:

1.柳丁一個 (中)約150公克含維生素C 58毫克。

2.蕃茄一個 (中)150公克,含維生素C 43毫克。

(三)功 用:可以補充母奶、牛奶內維生素 C之不足,增力抵抗力,促進生長發育,預防壞 血病。

(四)材 料:柳丁、蕃茄或橘子,水份多的水果等。.

(五)做 法:

1.將水果外皮洗淨。

2.柳丁或橘子橫切成兩半,取乾淨之容器,將汁擠於容器內再加入等量之冷(溫)開水。

土蕃茄選擇外皮完整熟透的,用熱開水浸兩分鐘去皮,再用乾淨紗布包起,用湯匙壓擠蕃茄而成汁

(六)餵法:

第一次餵量的一小茶匙(用茶匙或奶瓶餵均可)以後漸增多。

 

二 、麥精片

(一)加餵年齡:視嬰兒是否肥胖,再決定出四個月或六個月開始餵食。

(二)營養素:麥粉100公克,含維生素B,0.4毫克,熱量340卡。

(三)功 用:可促進生長,供給熱量。

(四)材 料:麥精片。

(五)做 法:

1.用開水加適量的糖及麥精片調沖成糊狀餵之。

2.加於牛奶中沖調亦可。

(六)餵 法:先由一茶匙開始而漸次增加。六個月時增加3/4 ~ 一碗。

(七)注意事項:

1.如用奶瓶餵食,奶頭之洞應稍大。

2.麥精片一次量增至一湯匙時,奶粉量不需減少。

 

三、果泥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個月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    

種類 購買量
(公克)
含維生素C
(毫克)
維生素A
(IU)
木瓜 100   52 1110
香蕉 150(中) 7.5 255
蘋果 200(中) 8 40
香瓜 200(大) 66   十

(三)功 用:可預防壞血病,保護皮膚粘膜 促進生長。

(四)材 料:熟軟而纖維少的水果,如木瓜、蘋果、香瓜或,他肉質水果。

(五)做 法:

1.將水果洗淨丟皮。

2.用湯匙刮取果肉,輾碎成泥或用擦板磨成 水果泥

(六)餵法:第一次只給一茶匙,慢慢增加一 ~ 二湯匙。

 

四、菜泥: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個月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

1.胡蘿蔔100公克,含維生素A9490國際單位。

2.馬鈴薯100公克,含維生素C6公克。

3.碗豆100公克,含蛋白質23.1公克,維生素A80國際單位。

4.波菜100公克,含鈣70毫克鐵2.5毫克,維生素A10500國際單位。

(三)功 用:有助於身體的生長、造血,通便並保護皮膚粘膜。

(四)材 料:綠色蔬菜、胡蘿蔔、馬鈴薯、碗豆等。

(五)做 法:

1.綠色蔬菜洗淨切碎加蓋煮熟待涼或加在蛋內蒸熱或放在粥裏煮熟均可。

2.胡蘿蔔、馬鈴薯、碗豆等洗淨後用少量的水煮熟。用匙刮取或壓碎成泥,也可切碎煮在粥裏餵食。

(六)餵 法:

1.第一次只給一種蔬菜泥。

2.從一茶匙量開始漸漸增加到一 ~ 二湯匙。

(七)注意事項:

1.每次均應以新鮮菜泥餵之以保持食物之營養價值。

2.煮菜水勿丟棄,水中含部份之維生素。

 

五、蛋黃泥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個月後即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雞蛋一個(中)50公克,含蛋白質5.6公克,鐵1.4毫克。

(三)功 用 :含蛋白質、鐵質,有利於身體各部之生長發育。

(四)材 料:各種蛋類、鴨蛋、鵠蛋。

(五)做 法:

  1. 將蛋煮老(蛋在冷水中煮開後再煮十分鐘)
  2. 2.將蛋黃取出放在碗中。
  3. 冷開水或菜湯或米湯或牛奶少許,調化成漿即可
    (六)餵 法:

1.先由少量開始(八分之一個蛋黃)

2.以後漸增加,至七~九個月後可吃2/3個蛋黃。

(七)注意事項:

1.調化之漿不可太乾以防噎到嬰兒。

2.慢慢餵食,勿操之過急。

3.吃後再餵幾口開水,以洗淨日內殘留之蛋黃漿。

4.將蛋黃加入粥或麥糊中餵食亦可。

 

六、麵包乾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個月大即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

1.土司麵包一片30公克,含80卡熱量。

2.饅頭一個(小)50公克,含113卡熱量。

(三)功 用:供給體內熱量,強健嬰兒之牙床。

(四)材 料:土司麵包、鰻頭。

(五)做 法:

1.將土司麵包、鰻頭切成薄片。

2.用烤箱烤至黃色硬酥狀。

(六)餵 法:

1.將餵食者之手或嬰兒之手洗淨,嬰兒圍上圍兜。

2.將烤好之薄片讓嬰兒自己啃食。

(七)注意事項:

1.薄片要烤至硬度適當,太軟嬰兒咬大塊時易噎住,人硬嬰兒吃得無味沒有興趣。

2.量亦應適當,吃後應將嬰兒手臉洗淨。

 

七、肝泥、肉泥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八個月大即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

1.瘦豬肉100公克,含蛋白質14.6公克,維生素B,0.7毫克,B,0.12毫克。

2.豬肝100公克,含蛋白質20公克,鐵10.2毫克,維生素A15000國際單位。

(三)功 用:促進生長發育,補充鐵質。

(四)材 料:豬、牛、雞等之肝,瘦豬肉。

(五)做 法:

1.將選購之肝臟或瘦肉洗淨去筋。

2.將肝臟或瘦肉置於菜板或艦上,用不銹鋼湯匙取同一方向以均衡的力量刮。

3.將刮出之肝泥或肉泥置於碗內加少許冷水、鹽攪勻(鹽越少越好)蒸熱或加入粥內煮熟。

(六)餵 法:

1.以1兩開始漸增加之,最多每天勿超過二湯匙1﹒5兩。

2.一次一種,習慣後可再加另外一種。

 

八、細麵、營養稀飯

(一)加餵年齡:嬰兒七個月至九個月大即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

1.麵條一碗約100公克,含醣份30公克。

2.稀飯一碗500公克,含醣份30公克。

2.瘦肉100公克,含蛋白質23公克。

4.青江白菜100公克,含維生素A5400國際單位,含維生素C52毫克。

5.雞蛋一個約50公克,含蛋白質6.2公克,鐵1.6毫克。

(三)功用 :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四)材料 :綠色蔬菜葉或馬鈴薯或紅蘿蔔、瘦肉、粥、細麵。

(五)做 法:

1.將米煮熟至粥,細麵水開後煮熟。

2.瘦肉去筋剌碎,如水少許。

3.青菜洗淨切碎。

4.將碎菜、碎肉加入粥或細麵內煮熟加少許鹽份調味即可。

(六)餵 法:剛開始由一~ 二 匙漸增加至一 ~ 二碗。

(七)注意事項:視嬰兒個別食量情形而增加,勿勉強餵食。

 

九、蒸蛋

(一)加餵年齡:嬰兒十個月後可開始餵食。

(二)營養量:雞蛋一個(中>50公克,含蛋白質6.2公克,鐵1.6毫克。

(三)功 用:促進身體各部之生長發育。

(四)材 料:雞蛋、鴨蛋。

(五)做 法:

1.將一整個蛋打開置於飯碗內,用筷子打散,加少許食鹽。

2.加溫水於碗中至八分滿。

3.置鍋內或電鍋內蒸熱即可。

(六)餵法:

1.先由少量一湯匙開始。

2.漸漸增加至十二個月一天~二個。

(七)注意事項:蛋打散加水後再用筷子攪之,以免蛋白沉於碗底結硬塊。

 

十 、副食品添加注意事項

(一)副食品添加之目的: 1.供給牛奶、母奶以外之其他食物,使適應新食物。 2.供為斷奶之準備。 3.供給除母奶、牛奶以外之營養。 (二)副食品添加之原則: 1.新食物每次只添加一種,適應後再加另一種。 2.新食物添加量由少漸增。 3.新食物添加後注意皮膚與大便情形。 4.最好讓寶寶養成先吃固體食物再喝奶水的習慣。 5.口味以清淡(鹽盡量少)不油膩為原則。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 物

副食品添加表(小兒科醫學會建議)

食 物 添加及烹調指示 餵 哺指 示 每日飲食量
一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 請依指示沖調(注意奶粉與水量比)
  • 每2至3小時餵奶一次
  • 請用奶瓶..每次餵90一120e.c
90~120c.c.每天7次
二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 請依指示沖調(注意奶粉與水量比)
  • 每2至3小時餵奶一次
  • 請用奶瓶,每次餵120c.c~150c.c(夜間可減少一次)
120c.c.~150c.c.每天6次(夜間可減少一次)
三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果汁

(橘子,柳丁、蕃石柳、蕃茄等)

  • 請依指示沖調
  • 新鮮水果壓擠果汁,通常與等 量開水混合
  • 同二個月
  • 請用奶瓶,每次餵l50c.c
  • 在任何二次餵奶之間,每天一次
150c.c.每天5次

開始給10c.c.,可以增加至30c.c.

四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果汁(香蕉、木瓜、蘋果、橘子及鳳梨)

果泥(香蕉、木瓜、蘋果、橘子及鳳梨)

菜泥(高麗菜、豌豆、胡蘿蔔、馬鈴薯、菠菜等) 麥糊、米糊、麥精片

  • 請依指示沖調
  • 新鮮水果與開水混合

  • 除成熟香蕉外,以燉熟為佳,用 湯匙弄碎
  • 煮熟到柔軟,弄碎,一次只給一 種蔬菜,再慢慢增加
  • 與溫開水或嬰兒奶粉混合。成為

麥糊

  • 每天餵奶5次,夜間一次可以停餵
  • 每天餵奶5次,夜間一次可以停餵
  • 每天一次
  • 開始時給予一茶匙,慢慢增加到3茶匙
  • 可用茶匙餵食,開始時給予一茶 匙,再依照嬰胃口與成長、可增加到6至8湯匙
  • 一茶匙,慢慢增加到3茶匙
180c.c.每天5次

以30c.c.~40c.c為宜

3湯匙

6至8湯匙

1至3湯匙

五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果汁
水果
蔬菜
穀類
吐司
肉泥\肝泥

  • 請依指示沖調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 烤至棕黃色
  • 煮熟,弄碎,單獨或與麥糊混台
  • 同4個月,其中一次可以牛奶代替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 讓嬰兒咀嚼,強壯牙床
  • 開始時一茶匙,慢慢增加到2湯匙

  • 180c.c.~210c.c每天5次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與4個月同
  • 一小片
  • 1茶匙,增加到2茶匙
六個月

七個月

八個月

母奶

嬰兒奶粉

果汁

水果

蔬菜

穀類\粥\細麵吐司

肉\肝

  • 請依指示沖調


  • 新鮮果汁,開水慢慢減少至只給純果汁
  • 七個月開始可以吃生水果
  • 可以改用杯子
  • 可與碎肉、蔬菜共煮
  • 每天餵奶4次,餵母奶者應開始漸以牛奶代替
  • 可以改用杯子
  • 1至2茶匙,慢慢增加到半碗
◆240c.c.每天4次

◆60c.c.

◆3湯匙

◆6-8湯匙

◆半碗

◆一小片

◆2湯匙

下列實物可以在此階段添加,每天一次,每次可餵一種新食物,等習慣後在加另一種新食物,等到習慣吃過4至5種不同的食物後,每天可以混合餵食。
蒸蛋

豆腐

魚(吻仔魚、白鯧魚

、白帶魚、旗魚)

瘦肉湯

  • 將蛋打在碗內,加水至八分滿,攪拌均勻後蒸8分鐘
  • 煮熟弄碎,即可餵食
  • 用水將魚煮熟,弄碎,要把魚刺弄 乾淨
  • 開始給一湯匙,慢慢增加到一個蛋

  • 開始給一湯匙,慢慢增加到2湯匙

  • 開始給一湯匙,慢慢增加到2湯匙以上兩者可一天給1至3次
◆一湯匙至一個蛋


◆一湯匙至六湯匙

◆一湯匙至八湯匙

◆一湯匙至三湯匙

九個月

十個月

十一個月

牛奶、嬰兒奶粉

水穿、蔬菜、蛋

豆製品

粥/麥片/細麵等

魚、肉

  •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 讀參照六至八個月
  • 煮熟、弄碎
  • 每天餵嬰兒奶粉2至3次
  •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 慢慢增加到1湯匙半,每天2至3次
◆嬰兒奶粉240c.c.每天2次3次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請參照六至月個月

◆請參照六至八個月

◆3至5湯匙

十二個月以上 各式食物、牛奶、水果等 一般家常食物之做法 三餐與大人同時吃,上午十時與下午三時可給牛奶或水果等為點心,儘量不要給幼兒吃糖果、巧克力糖等甜食。

注意事項:

1.由少量逐漸增加。

2.一次勿給兩種以上新食物。

3.給後注意大便性狀及皮膚情況。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2ff1a

嬰兒每天飲食建議表(衛生署)

項目

 

  

年齡

母奶奶餵養次數/天 牛奶奶餵養次數/天 沖泡牛奶量/一天 奶熱量佔1天嬰兒需總熱量百分比 水果類 蔬菜類 五穀類 蛋豆魚肉肝類
主要營養素 維生素A
維生素C
水份
纖維素
維生素A
維生素C
礦物質
纖維素
醣類

蛋白質

維生素B

蛋白質、脂肪
鐵質、鈣質
複合維生素B
維生素A
1個月 7 7 90~140cc  

100%

 

 

  

 

 

 

 

 

 

 

 

  

2個月 6 6 110~160cc
3個月 6 5
4個月 5 5 170~200cc 90~

80%

果汁1~2湯匙 青菜湯1~2湯匙 麥糊或米糊

3/4-1碗

 

 

5個月
6個月
7個月 4 4 200~

250cc

 

70~
50%

 

果汁或果泥1~2湯匙

 

青菜湯或青菜泥1~2湯匙 稀飯、麵條、麵線l.25~2碗
吐司麵包2.5~4片
饅頭2/3~1個
米糊、麥糊2.5~4碗
蛋黃泥2-3個
豆腐1-1.5個四方塊
豆漿l杯~1.5杯(240-360)C.C﹒
魚、肉、肝泥1-1.5兩 魚鬆、肉鬆0﹒5~0.6兩
8個月
9個月
10個月 3 3 200~

250cc

70~
50%

 

果汁或果泥2~4湯匙 剁碎蔬菜2~4湯匙 稀飯、麵條、麵線2~3碗
乾飯1.5碗
吐司麵包4~6片饅頭1~1.5個
米糊、麵糊4~6碗
蒸全蛋1.5~2個
豆腐1.5~2個四方塊豆漿l.5杯 ~2杯(240-360)C.C﹒
魚、肉肝泥 1-2兩 魚鬆、肉鬆
0.6~0.8兩
11個月 2 3
12個月 1 2
一歲~

2歲

- 2 250cc 30% 果汁或果泥4~6湯匙 剁碎蔬菜2~4湯匙 稀飯、麵條、麵線3~5碗
乾飯1.5~2.5碗
吐司麵包6~10片饅頭1.5~2.5個
蒸全蛋2個
豆腐2個四方塊
豆漿2杯(480)C.C﹒魚、肉肝泥2兩
魚鬆、肉鬆
0.8兩
備 註
一 、稱量換算:

1茶匙 = 5 C.C. l湯匙 = 15C.C.

1杯 = 240C.C. = 16湯匙

1台斤= 600公克 l市斤 = 500公克

1公斤 = 1000公克 = 2.2磅

1兩 = 37.5公克

1磅 = 16盎司 = 454公克

1盎司牛奶 = 30C.C﹒

二、注意事項:

  1. 嬰兒出生三個月內應以母奶哺,如有特殊情況以牛奶餵養時.應跟哺嬰兒奶粉.並由醫護人員指導正確餵奶方法。
  2. 表內所列餵去母奶或牛奶次數,係指完全以母奶或牛奶餵仁者,若母奶不足加餵牛奶時,應適當安排餵去次數。回水果應選擇橘子、柳丁、蕃茄、蘋果、 香蕉、木瓜等皮殼較容易處理、農藥 污染及病原感染機會較少者。
  3. 蛋、魚,肉、肝要新鮮且煮熟以避免 發生感染及引起過敏現象。
  4. 每一種新添加食物開始時少且.再這浙增加量、濃度及種類.並且以多類食物輪流餵食。
  5. 對食器消毒及食物保存應嚴加注意。
  6. 製作副食品應以自然食物為主 盡量立不添加調味品。
  7. 沖泡奶粉應依照各廠牌奶粉指示沖泡川餵食嬰兒副食品,每日可由各類建議食物中任選一種輪流餵食。
  8. 早產兒及嬰兒在任何飲食問題,可請教醫護人員。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動手能力的訓練



勞動創造了人類,手是人類進行勞動的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工具。對嬰兒手的運動進行訓練,必須遵循嬰兒手功能的自然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幫助嬰兒早動手、勤動手

2~3個月時,要訓練嬰兒的抓握觸摸能力,可以把帶把的玩具或者家長的手指放在嬰兒的手掌中,使他觸摸抓握。

3~4個月時,要給嬰兒提供帶把的小搖鈴。孩子握住搖鈴,揮動手腕,搖鈴發出聲音,嬰兒會表現出非常高興的神情,他會為自己能夠運動手腕使搖鈴發出聲音而高興。這時作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搖動鈴鐺而責備嬰兒,或者阻止他玩耍,相反要不斷地鼓勵他玩的興趣。

4~5個月時,嬰兒可以伸手抓東西了,這時可以在嬰兒的床上挂一些會發出響聲的玩具,比如搖鈴、能捏響的橡皮小動物等,用橡皮筋把玩具挂在嬰兒的胸前伸手可以抓到的位置。要是嬰兒不會玩,就需要家長把玩具弄響,引誘孩子去玩。孩子抓玩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訓練他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和對物體的定位能力,嬰兒就需要動腦筋,考慮如何抓到玩具。等到嬰兒會翻身後,就不需要挂玩具了。

7~8個月時,可讓嬰兒一手拿一個玩具,兩隻手同時搖動。相互撞擊或者交換玩具。也可以給孩子能捏響的塑膠玩具或橡皮玩具,訓練嬰兒拇指與食指的捏擠動作。還可以逗嬰兒拍手,一邊拍手一邊講"歡迎",叫嬰兒學著拍手,以後嬰兒聽到"歡迎"就會拍起手來。

9個月時,嬰兒的手指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大人可抱著孩子坐在桌旁,盤內放幾粒小糖丸,讓嬰兒用手去撿;或者讓嬰兒坐在童車裏,車前的小臺上放只盤子,盤中放一些糖丸(或爆米花等)和一個小塑膠盒,讓嬰兒把糖丸從盤子拿到塑膠盒裏,再由塑膠盒拿到盤子裏。糖丸這小東西,對於兒童來説相當危險,由於嬰兒有時會把糖丸放入口中,一不小心就會吞入氣管,做這類遊戲時,要由大人監督、看護才行,尤其不能用玻璃球。

積木最能鍛鍊嬰兒手的功能,是啟發嬰兒智力的玩具。9個月時就該讓嬰兒玩積木,雖然這個時期還不會搭積木,但可以訓練嬰兒雙手握積木、相互撞擊或者相互交換等運動。

二、在吃飯中訓練手

拿勺拿筷吃飯是練習手的運動功能及手眼協調運動的大好機會,父母親不應該使嬰兒失去這個鍛鍊機會。

訓練孩子自己動手吃飯,要根據嬰兒手的功能發展情況作適當的安排。3~4個月,喂奶時讓嬰兒兩隻手放在媽媽的乳房上扶著吃。5~6個月,用奶瓶喂奶時,讓孩子兩隻手捧著奶瓶吃,大人從旁協助。7~8個月時,讓孩子自己吃餅乾。9~10個月時,嬰兒的小手已能捧住奶瓶或小碗,可以訓練他自己捧奶瓶或小碗吃奶喝水。

集中精力吃飯可以使嬰兒品嘗出食物的味道,提高興趣和食欲,不但有助於食物的消化,還可以培養孩子做事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6個月時,孩子能坐了,可以用衣被將孩子圍著,讓他坐穩,家長用勺子喂孩子吃飯或者幫助孩子自己捧奶瓶吃。坐著吃飯,孩子感覺舒服,吃起來也就心情愉快。7~8個月時,嬰兒能坐穩,可以讓孩子坐在小車裏自己吃飯。吃飯時不要給玩具,也不要讓他隨便爬來爬去。1周歲後,孩子能自己行走,可以讓他坐在"專用"的桌子旁吃飯,不要跑來跑去或看小圖片,也不要讓他看電視或聽故事。吃飯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吃,不要訓斥。否則孩子心情不好,既不利於吃飯,也不利於消化。

——摘自《兒童體質培養新啟發》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其實每個寶寶生活作息時間不見得相同~很難每個寶寶的睡眠時間或是食量是統一標準~但很多新手爸媽會擔心寶寶的食量或是睡眠時間會影響到正常發育~所以會帶去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在檢查無病因的情況下~如果寶寶的體重身高在正常發育的標準下~醫師多半會叮嚀家長不需要緊張~只要孩子發展正常就可以!!

所以其實家長要充分了解寶寶的生活作息~寶寶能正常發展~大人好照顧~其實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兒童健康睡眠的四項注意:

兒童有了足夠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食欲良好,身心健康。要注意以下四點:


關於健康睡眠十個建議:

下面給你提供讓嬰兒睡好覺的幾點建議,如果嬰兒有不願意睡覺的情況出現,不妨試一試。

要有一個舒適安靜的臥室。嬰兒的床或搖籃的佈置要有點個性化,但不要把房間變成一個“充滿玩具的空間”。安全問題要考慮:睡的地方要稍微寬敞一點,防止嬰兒窒息。護欄要足夠高,以免嬰兒摔下來。但不要使床或者搖籃變得像一個“堡壘”。房間通風要好,溫度不要太高(以十八至二十攝氏度為宜)。

讓嬰兒學會按時睡眠。每個嬰兒睡眠時間各不相同,這經常取決於家庭的環境。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睡眠(當然包括午睡時間)。不一定要讓嬰兒睡得很早,但要準時。要讓嬰兒適應一種慣常的做法,如睡前哼一支歌、講一個故事,或放一段兒童歌曲唱片等。有的嬰兒臨睡前會感到有些緊張焦慮,因為他們知道整個晚上就要同爸爸媽媽“分別”了。這時候,不要強化他的這種意識,也不妨稍稍陪他一會兒。

嬰兒哭醒了怎麼辦?在一歲之內,嬰兒晚間短時間啼哭(不超過十分鐘)是正常的。但如果嬰兒有什麼毛病或感到不舒服,他可能就會長時間地哭。如果嬰兒到了能說話的年齡,大人就可以問他:是不是害怕黑暗?是不是做噩夢了?是不是牙痛?一定要仔細地聽他說,然後同他對話。任何怪罪或者傷害他的話都是無效的。總之,不要對他發脾氣。

要善於發現影響嬰兒睡眠的原因。一周歲以上的兒童晚上不願上床睡覺是常有的事。有時常常需要花二三十分鐘才能讓嬰兒同意去睡覺。同樣,晚間醒來也是常有的事。應當把這種輕微的不適,同夜間的恐怖不安區別開來。此外,還要注意有些五至十二歲的男孩容易得夢遊症。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病症會自行消失。

三歲之前的兒童睡午覺是必要的一歲之內的嬰兒一般每天應當睡兩覺:上午睡一覺,中午睡一覺。再大一點的嬰兒,上午的一覺就不需要了。但在三歲之前,午覺還是必需的。午睡是在一天中用來“充電”的必不可少的休息時間。

新生兒睡眠不安: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每天大約有十八至二十二小時是在睡眠中。新生兒睡眠不安是常遇到的問題。當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看發生的時間,是在白天還是夜晚。有的新生兒白天睡覺很好,可是到了夜晚就哭鬧不睡了,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夜哭郎”。對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白天少睡一些,使他疲勞,晚上自然就能睡得好一些了。

其次要仔細分析一下孩子睡眠不安的原因,針對形成的原因去採用相應的處理措施。注意一下室內溫度是否過高,是否給孩子包裹的太多,孩子因太熱就可導致睡不安穩。這時孩子鼻尖上可能有汗珠,摸摸身上也會潮濕,需要降低室溫,減少或鬆開包被,孩子感到舒適了自然就能入睡。如果摸一下孩子的小腳發涼,則表示孩子是由於保暖不好而睡不安,可加蓋棉被或用溫水袋在包被外保溫。大、小便使尿布濕了,孩子不舒服也睡不踏實,應及時更換尿布。母乳不足,孩子沒吃飽則會影響睡眠,就要勤喂幾次,以促進乳汁分泌,讓孩子吃飽。

如果上述情況都不存在,而母親在孕期有維生素D和鈣劑攝入量不足的情況,新生兒可能有低鈣血症,在病的早期也表現睡覺不踏實,可給孩子補充維生素D和葡萄糖酸鈣以糾正。

如果除睡眠不安還伴有發燒,不吃奶等其他症狀時,應去醫院請大夫檢查診治。

新生兒睡眠不安、哭鬧:

當新生兒睡眠不安、哭鬧時,應當仔細查找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因睡眠環境太熱而使新生兒睡眠不安,如室溫過高、包被裹的太緊、衣服穿的過多或蓋的被太厚等,使新生兒極不舒服甚至體溫上升,此時只要將室內溫度降下來,或將包被鬆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與此情況相反的是對新生兒保暖不足,室內溫度過低,尤其是在冬季無條件取暖的地區更容易發生,新生兒的體溫可以不升,手腳冰涼,哭鬧不安等,此時可採取一些簡易的保暖措施就可以解決了,如調高室內溫度、用熱水袋或熱水瓶放在新生兒被褥外面取暖,也可將新生抱起來與母親的胸腹部直接接觸來取暖,也是很好的辦法。當新生兒大小便後將尿布被褥弄濕,也可使新生兒身體不舒服,即便是使用“尿不濕”也會使新生兒不舒服,只要將濕尿布換下來,換上乾爽的清潔尿布就可以了。新生兒在睡夢中饑餓了也會哭鬧不安,喂餵奶,吃飽了很快就又入睡了。僅有個別的新生兒是因先天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引起的夜間哭鬧和不安,著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因維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鈣不足,使得新生兒體內也缺乏鈣導致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夜間驚哭,這需要請醫生來解決。新生兒患有尿布疹、濕疹、皮膚糜爛等情況時,也是引起新生兒哭鬧不安的原因。當新生兒睡眠不好時,有哭鬧不安的情況出現時,應仔細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查找不到原因,採取一定的措施後仍無濟於事,這可能與新生兒的氣質有關,那就需要母親仔細觀察,如何順應他的生活規律,使他安靜下來,不妨常常抱抱他,與他“說說話”,撫摸一下他的頭部、身體等,使他產生一種安全感,可能會好一些,這樣母親就要辛苦一點了。

觀察小兒的睡眠:

不同月齡的小兒睡眠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如何觀察不同月齡小兒應睡眠時間。

新生兒:一晝夜要有二十小時為睡眠時間,睡眠時要觀察小兒的姿勢是否正確。

二至三個月:每天除吃奶、大小便外均為睡眠時間,約十八小時,觀察同上。

四至六個月:白天要睡眠三次,每次約需二小時,共約六小時,觀察同上。

七至十二個月:白天睡眠二次,每次也在二小時左右,共約四小時,觀察同上。

十三至十八個月:白天睡眠二次,每次約一至二小時,共約三至四小時,觀察同上。

十九至二十四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二至二點半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外,還要觀察是否閉眼,睡得是否安靜,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等。

二十五至三十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二點半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正確與否,還需看安靜入睡否及醒後經成人提醒能否安靜躺著,不影響別人,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及醒後精神是否飽滿愉快等。

三十一至三十六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二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還要看是否主動躺好,是否安靜入睡,醒後能否靜臥、不哭不鬧等。

四歲以上:白天睡眠一次,約二小時,觀察內容同上,同時成人應經常注意是否有不良習慣,如吃手,吃被子角、蒙頭睡等,對睡眠不安的要仔細進行觀察,找出原因,及時給予治療處理。

通過仔細地觀察嬰幼兒睡眠狀態,可以瞭解嬰幼兒身體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已患疾痛,正常嬰幼兒的睡眠是入睡後安靜,呼吸輕而勻,頭部略有微汗,面目舒展,時而有微笑的表情。如果出現下列睡眠異常現象,則往往是病患潛伏或發病的徵兆:

睡眠不實,時而哭鬧亂動,睡眠不沉。

全身皮膚乾燥發燙,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超過正常次數。

入睡後不安寧,頭部多汗(濕了枕頭),時常哭鬧不安,搖頭抓耳,睡眠易醒。睡後時有出現痛苦難受的表情或哭的表情。這些嬰兒應去醫院請醫生檢查一下並給予治療。

有些小兒睡眠的異常現像是由於白天興奮過度或飲食過量所致。有的異常如突然滾動或哭鬧,則是排尿的表示。對這些現象可有針對性地處理。每個小孩有其獨自的睡眠規律和睡眠表現,應該視具體情況而靈活處理。

哄嬰幼兒睡覺:

夜間嬰幼兒入睡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睡前玩個不停,想睡時,一躺到媽媽懷裏就睡著了。有的睡前要吃奶,臨睡時還要吮著空奶瓶。有的小兒按規定的時間上床入睡。有的孩子上床後則折騰好久才可入睡。那麼,如何讓嬰幼兒按時入睡呢?

若小兒在睡前精力充沛,不願早睡,那麼白天家長應有意識地增加他的活動量,讓他玩得有點疲勞,但在入睡前則應讓他靜下來,不要過分興奮,這樣就有利於入睡。

睡前不給嬰兒吃得過飽或過少,以免因胃腸不適或饑餓而影響睡眠。也不要過分逗引小孩,使小兒睡前保持情緒安定,防止過度興奮。上床後,不應給予玩具,以免小兒因貪玩而不肯入睡。

對於半夜醒來的小兒,如果吃母奶能睡著,可以吃些母奶,或吃一些牛奶,使其安靜入睡。這不必擔心會養成不良習慣。因隨著幼兒的長大,半夜醒來吃奶的習慣會漸漸消失。

幼兒多數喜歡媽媽陪他一起上床入睡。這樣孩子會十分安心、愉快;在媽媽甜美的催眠曲下,安安穩穩地睡去。但要注意,不要養成從小抱著入睡的習慣。要培養成一歲時願意自己躺下入睡,二歲時能按時上床入睡,且不需父母陪伴,三歲後能自己上床蓋被,醒後下床穿上拖鞋。

嬰兒睡眠情況與母乳量:

嬰兒飲食應含有足夠的熱量和豐富的營養物質,以保證其生長發育及正常代謝所需要。此外,食物還須適合嬰兒消化吸收的特點。母乳最為符合這種要求。一般來說,新生兒出生後三至六小時可開始哺乳,較早開始餵奶有利於母乳分泌,及防止新生兒低血糖,未餵奶前可喂少量糖水。此後根據小兒睡眠規律可每三至四小時餵奶一次,一晝夜六至七次。四至五個月小兒一晝夜哺乳可減至五次。每次哺乳約十五至二十分鐘,根據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適當延長或縮短每次哺乳時間,以吃飽為宜。孩子只要吃得飽,睡得自然也就香。孩子吃得飽與不飽,完全可以通過睡眠情況觀察出來。

如果母奶量足夠的話,嬰兒多在十至十五分鐘之內就能吃飽,吃飽後的嬰兒就不哭不鬧地玩或安靜地入睡。如果孩子吃完奶仍久久不能入睡,或入睡後不久又哭鬧起來,或仍煩躁不安、不高興,或未能維持三個小時就要吃奶了,這些情況都說明奶量不夠。有的孩子吃奶時間較長,若用二十多分鐘仍吃不飽,就說明奶不足。即使在吃奶時入睡了,並不說明是吃飽入睡,而是由於吃奶時間過長,導致嬰兒疲乏入睡。這樣孩子睡眠中易於醒來,每次醒來都有強烈吃奶欲望,常常是急促地大口大口地吸吮起來。

嬰兒不會說話,孩子吃的母乳量夠不夠,細心的媽媽可以通過觀察嬰兒的睡眠情況,獲得滿意的答案。

嬰幼兒睡覺易醒:

年輕的父母都對嬰兒的睡眠十分關心,希望孩子有香甜的睡眠。可有些嬰幼兒特別容易於睡眠中醒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生理因素:由於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神經的興奮與抑制功能不夠協調,易興奮,稍有外來的刺激則可能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導致嬰兒驚醒,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嬰兒的漸漸長大,神經系統的功能一步步完善,這種生理現象會自然消失。

進食過飽:常言道:“胃不合,臥不安”。有的媽媽不管孩子餓不餓,睡前總要給加餐點心,致使小孩感到不舒服,影響睡眠品質;尤其是吃奶的嬰兒,有些媽媽習慣於喂著母乳伴寶寶入睡,結果導致孩子睡時食奶過量,腹脹易醒,醒後年輕的母親卻又立即用奶去安撫,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疾病因素:小孩腸寄生蟲病是幼兒睡覺不穩的最常見的原因。如患寄生蟲病會引起孩子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足,出現貧血、易驚等症狀,早期佝僂病的小孩也常睡覺易醒。

環境因素:小孩在睡覺時,室內光線過強,家人在看電視及大聲談話說笑均會幹擾幼兒的正常睡眠,易於驚醒;小兒夜間易踢被子,或被子蓋得太厚太重,這都會造成孩子睡覺時過冷或過熱,引起幼兒煩躁不安、手腳亂動,這亦是睡覺易醒的常見原因。

興奮過度:有的幼兒白天或睡前遊戲玩耍過度,或聽了、看了驚險故事、電視。常可造成幼兒入睡困難;即使睡著了,智力發育較好較快的孩子也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孩子常可在夢中驚醒。

影響小兒睡眠常見的因素:

不良睡眠習慣,睡眠時間無一定規律或睡前由人抱著走動、搖晃或唱催眠曲等。

白天過度興奮或緊張,受驚嚇、太熱、太悶,蚊蟲咬或尿布潮濕等。

小兒對夢中的一些可怕事情不能明辨真假,造成恐懼心理而影響睡眠。

小兒腸道寄生蟲病,如小兒蟯蟲病,每晚蟯蟲爬出肛門造成瘙癢,影響入睡。

饑飽不適,被褥過暖,過厚,使小兒身體產熱難以散發,或蓋被過少,使小兒受涼。

大一點的小兒睡眠不好,常與生活習慣改變和情緒的變化有關。例如睡眠場所的變化,或睡前聽了怪誕的故事或看了驚險的電影,以致情緒久久安定不下來。

各種疾病,也會影響睡眠。

嬰兒期睡眠時間:

出生後滿一個月至一周歲為嬰兒期,這一時期的睡眠與小兒的身心健康有密切關係。小兒大腦容易疲勞,只有在適當的、足夠的睡眠以後,小兒大腦才能完全解除疲勞,這時他才能吃好,玩好。平時我們常看到小兒哭鬧不止,不吃也不玩,這往往是困了、累了,這時就要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去睡覺。一般說小兒需要睡眠時間要比成人多得多,而且月齡越小,所需睡眠時間越長。

一至個月小兒一天應睡十八小時左右,白天應睡四次,每次一點至二小時,夜間要睡十至十一小時,這就是說,除了吃奶、換尿布、玩一會兒,大部分時間就是睡覺。

四至六個月的嬰兒每天睡眠時間應保證在十五至十六個小時,但是,決定嬰兒一天生活的睡眠方式應由嬰兒的睡眠狀況來決定。把正在鼾睡的嬰兒叫醒,增加斷奶食品是愚蠢的。硬要改變嬰兒睡眠這一基本生命節律,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如果硬是這樣做,嬰兒的情緒會變壞。何況在這個時期裏,只要遵循嬰兒睡眠的自然規律,就不會出現什麼毛病。愛運動的嬰兒睡眠時間較短,白天醒的時間較長,對這類嬰兒就要想辦法在他醒著的時間裏,讓他快樂。安靜的嬰兒白天愛睡覺,晚上也睡得很早。只是隨著嬰兒對周圍世界活動欲求的迅速發展,白天的睡眠時間才開始逐漸減少。一般是上午睡一至二小時,下午睡二至三小時。由於白天運動量增加,稍有疲勞的嬰兒夜裏就睡得很香。以前夜裏醒兩次的嬰兒,現在只醒一次;以前只醒一次的嬰兒,現在能夠一覺睡到天亮。

七至十一個月的嬰兒睡眠時間和睡覺的香甜程度因人而異。一般是上午睡一次,每次睡一至二個小時。下午睡一至二次,每次各睡一至二個小時,夜裏的睡眠情況也不盡相同。一般夜間睡十小時左右。在這個月齡的嬰兒中,很少有一覺睡到天亮而不醒的。一般都要醒來二至三次解小便。這時既有換掉尿布後又馬上入睡的嬰兒,也有吃足母乳後方能安睡的嬰兒,還有不吃八十至一百毫升左右牛奶就不能入睡的嬰兒。總之這個時期的嬰兒一晝夜睡眠時間應在十四至十五小時。睡眠時間過少,可影響嬰兒身體發育;睡眠時間過長,影響活動時間,使嬰兒動作發展遲緩。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視力之發展



可愛的小寶寶一出生,父母最關心的就是他各器官是否正常,以下介紹眼睛的發育及視覺的發展:

眼睛的發育

一、 母親懷孕的第22天開始,眼睛的構造開始發育。若是母親在懷孕期間發生感染或不當使用藥物,都可能對眼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引起先天性眼疾。

二、 眼瞼: 在嬰兒誕生時,已可對強光有所反應,會有閉眼的動作。但是對於突然靠近眼前的物體,要到 2 至 5 個月後,才會有眨眼的反射動作,藉以保護眼睛。

三、 瞳孔: 誕生時,已可對強光有收縮的反應。一般在出生後頭幾週內,瞳孔都呈現縮小的狀態。在生下來一個月左右,瞳孔光反應才完全。

四、 虹彩: 嬰兒虹彩前面的色素在誕生時非常少,顏色較灰藍,光線的透過性較大,以後顏色逐漸增加,至 6 個月左右,成為我們常見的深棕色。

五、 水晶體: 誕生時,幾乎呈現球形,內部柔軟,具有很強的折射力。加上角膜在誕生時,形狀較突,亦具有較強的折射力,使光源或影像的焦點,能夠集中在比較短的眼軸上。隨著年齡,其水晶體與角膜的形狀,緩慢的變成較為扁平,折射力亦較為降低,配合眼軸長度的增加,眼球本身需要的折射力較少,使光源或影像的焦點,能夠繼續集中在比較長的眼軸上。

 


六、 視網膜: 對視力最敏感的區域即黃斑部,在出生時結構上仍然不夠完全。視力仍然很差,在誕生後會繼續發育。在 4個月後,才會有和成人相當數量的錐狀感光細胞,但機能上尚未完全。

 


七、 新生兒的視野: 在出生時較為窄小,上下各不超過 15 度,左右各不超過 30 度,在2 個月以後才明顯的增大,大約到一歲以後,才慢慢接近成人視野寬度的大小。


 

八、 眼球運動方面: 出生時多為無目標的施行眼球轉動,僅有部份的固定視線的動作。出生一個月後,可見到大一點的東西,過了 2 個月後,才會追視人或手勢,左右眼開始有完成同時聚合運動的能力 。3個月大時,可追視移動的小物體,也可以辨別各種不同的顏色。4個月大時,會看自己的手,也會伸手摸看到的東西,具有看遠看近不同焦點調視作用的能力。到 6 個月大時,看東西可以有深度的感覺及立體感。等到3歲左右時,有精細的視覺反射運動的功能。

視覺的發展

人類並非一出生便擁有1.0的視力,而是隨著外界的刺激才慢慢發育出各種視覺機能,出生後到三歲期間是視力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研究發現,出生時嬰兒可以看到光及一些簡單的圖案。但二十公分外的東西對它來說是模糊不清的。兩個星期的小嬰兒可以辨識細線條,而且慢慢開始有深度感。適量而柔和的光線,提供物體足夠的照明,讓嬰幼兒可以辨認不同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可以幫助眼睛視力的發育。此時可常變換嬰兒床的位置或改變睡覺的位置,讓他感受不同角度的光線;也可從不同角度吸引他的注意,以訓練眼球之靈活度。四到六個月大時,眼睛不再游移不定。六到八個月大時,雙眼可以對準焦點。此階段眼球逐漸成熟,可學習分辨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立體感的建立也接近完成,所以建議在六個月大時時應作第一次眼科檢查。

一歲的幼兒視力大約有 0.2,在 2 歲起開始逐漸進步,3 歲時視力大約可達 0.6左右,大致在 4 歲前後,視力才會達到1.0。三到六歲期間其視力逐漸發展至成人階段,而且六歲以前是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期。到了十歲後視力則已發育成熟。






斜視的定義

斜視就是所謂的眼位不正,也就是兩眼的視線無法注視同一個目標。斜視有分內斜視、外斜視、以及上斜視、下斜視。當一隻眼眼位不正時,雙眼就無法共用,以導致有雙影的現象。因此,斜視患者可能只用一隻眼睛看東西以避免看到兩個影子。當小孩有斜視時,雙眼不能併用,因而無法辨別物體的深、淺距離;可能缺乏立體感;也可能時常碰撞東西,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

 


斜視的表現

剛出生的嬰兒眼位常常無法很正,有時向上吊,有時向外或向內飄。但是,一般到三、四個月大時,眼位大都很正而且可以聚焦在小物體上。到六個月大時,小嬰兒應可看清楚更遠一些的物體,若此時小嬰兒眼睛還是亂飄,就可能有問題,需要由眼科醫師詳細檢查了。斜視可能一出生就有,但是可能要等到大一點才看得出來。國外統計,大約有2%的小孩有斜視,而當中的一半是一出生就有斜視。


 

斜視的種類

一般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與上下斜視:

(一)內斜視:

  眼位向內偏斜,俗稱鬥雞眼。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內斜視其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容易造成弱視,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後天性內斜視又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會伴有中高度遠視,或是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當看近處時內斜特別嚴重,而帶上遠視眼鏡則可以改善;非調節性內斜視則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孩看起來好像有鬥雞眼,事實上,常常是眼距過寬造成的假像,可以說是假性內斜視,不需要手術,當小孩長大,五官立體了,就會消失,在醫師解釋後,父母應可放心。.

(二)外斜視:

  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間歇性外斜視因病人具有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時間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維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爾在陽光下或疲乏時,才表現出外斜。間歇性外斜視有可能會發展成持續性外斜視。

(三)上、下斜視:

  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較少見,上下斜視常併有頭部歪斜的情形。

 


斜視的治療

如何讓眼位變正有許多方法,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

(一)非手術療法:

眼鏡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可改善聚焦並調正眼位。

注射藥物來加強或減弱眼肌肉強度。

眼球運動可施用於手術前或術後以幫助眼睛的協調。

(二)手術療法:

當以上方法無效時可以用手術的方法調整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眼位趨於正常。



結語
斜視不僅是美觀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 一般建議,小嬰兒在六個月時接受眼科醫師的檢查,父母若發現小兒有異常現象也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嬰幼兒常見的眼疾



眼睛為靈魂之窗,人類大部分的學習,需要透過眼睛來接收訊息。因此,若眼睛疾病導致視力不良,將對個人及家庭影響甚大。基本上,會發生在成人的眼疾也會發生在嬰幼兒,因此,從一般性的結膜炎,到會影響視力的白內障、視網膜腫瘤等,均有可能發生。然而嬰幼兒並非只是縮小版的成人,許多眼疾的處理方式與成人不盡相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嬰幼兒的眼疾都能獲得良好改善,但由於嬰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一不小心常會視而不見,為人父母者應提高警覺,即時發現問題,早期治療,才不會造成錯失良機。

 嬰幼兒眼疾的成因

嬰幼兒眼疾的可能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大類。先天性因素如遺傳、染色體變異、代謝異常、早產、胎內感染、或不明原因等。後天性的因素包括感染、眼部外傷、藥物、毒性物質、放射線物質的副作用、營養不良等。

 


嬰幼兒常見之眼疾

新生兒眼炎:經由產道出生的小嬰兒有可能受到感染而得到新生兒眼炎,眼睛出現很多分泌物,可用抗生素治療。

鼻淚管阻塞:嬰兒的鼻淚管可能尚未完全暢通或是太狹窄容易阻塞,容易造成淚眼,甚至感染發炎;治療方面:要控制感染,並要常按摩鼻淚管,若仍無效可用通條及淚管沖洗以鞤助其暢通。

先天性眼瞼下垂:上眼皮下垂,外表看起來兩眼大小不同,有些小嬰兒會下巴抬高或抬高眉弓以幫助視力。一般以手術治療。

睫毛倒插:有些幼兒,下眼瞼贅皮過多,常會造成睫毛倒插、眼睛刺痛,甚至角膜上皮會有糜爛的情形,幼童常以揉眼睛來表現。若倒睫毛的情形沒想到隨年齡增長而改善,可藉眼瞼手術來矯正。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的發育從懷孕十六週開始,一直到足月四十週才發育完全,因此在懷孕週數小於三十六週,體重小於二千公克的早產兒,很容易形成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有可能造成失明的後果,因此必須於出生後四至六週起定期檢查,適當治療才能預防失明。此外,早產兒特別容易合併有高度近視及散光,因而形成弱視,也必須注意。

視網膜母細胞癌:瞳孔出現白色反光。視病情可做冷凍治療、雷射治療或手術切除。

先天性青光眼:怕光、流淚、眼壓高,甚至形成牛眼。

先天性白內障:一般以手術治療。



如何及早發現?

  視力異常會造成的行為上的改變,對小兒視力異常的發現非常重要。因幼兒不會自己表達自己的視力狀況,一般的視力檢查方式也不能適用於幼兒,但是旁人細心的觀察,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眼球震顫,或者只是無目標的轉動眼球 。

一般的視力行為發展比正常嬰兒差,眼球不會追隨人的動作或移動的小物體。

對於眼前的奶瓶玩具等物體,沒有主動抓取的動作 。

在地板上爬行時,時常先碰到東西,才有感覺,沒有一定的目標或方向。

在家裡可以自己走動,但是一到陌生的環境,就一定要父母牽手才敢走路。

出外時常常瞇著眼睛、低著頭走路、怕光、或者喜歡揉眼睛。不敢自己上下樓梯,走路時常跌倒、撞到人、或者踢到東西。

眼睛斜視。

眼睛外觀異常,如眼皮下垂等。

不喜歡用眼力專注的工作,或視力專注後易感浮燥不安。

每次需要用眼力時,頸部傾斜歪一邊。

用眼時,經常揉眼睛或皺眉頸。

經常陳述看不清楚或眼睛癢、痛。

眼瞼經常紅腫、帶垢。

眼睛會怕光、流眼淚、眨眼次數增多。

兩眼瞳孔大小不等或有異常反光。


結語

嬰幼兒時期是視覺發育的黃金階段,但目前尚無強制學齡前幼兒做視力篩檢,全賴父母注意嬰幼兒眼睛是否異常。因此,如何及早發現並治療是重要課題。以現今眼科醫學的進步來說,許多的小兒視力不良是可以醫治的,重要的是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尤其是有家族史、早產兒、或懷孕期有胎內感染可能者,更應在出生時就接受眼睛檢查,以免以後視力上的缺陷,影響到各方面的發展。



資料來源:眼部保健專欄 http://www.cgh.org.tw/Hsinchu/eye/strabismus.htm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正常成長的過程

正常寶寶出生後,前半年是體重增加最快速的時期,但是身高卻增加不多,這六個月中平均每個月的體重會增加一公斤左右,所以前六個月的寶寶很容易看起來胖嘟嘟的,到六個月大平均時的體重可由出生時的三、三公斤左右上升到八至九公斤,所以父母較有成就感。但是到了六個月到一歲的半年間,寶寶的身高長的比較快,身長拉怎的比較明顯,但是體重平均這半年間只增加兩公斤左右,到了一歲只有十公斤左右,這不是寶寶變瘦,反而是他的正常生長過程就是這種方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健保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圖,就可以了解。

正常寶寶體重大約四個月大時是出生體重的兩倍,一歲時為出生體重三倍,兩歲半為四倍。

可均出生身高為四十八公分,半歲時長六公分,為六十四公分;半歲到一歲長十一公分,為七十五公分;兩歲約八十五公分;以後五歲之前每年大約長六至七公分。

每一個人先天的遺傳、體質不同,出生體重的輕重,身材的高低是可以分為不同的生長曲線,有的人個子嬌小一點,但是智力,各方面的能力都能與同年齡的一樣,也沒有甚麼不好。

正常寶寶的生長,原則上是順著他那一個百分率的曲線圖(例如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五、等、等……的曲線),但是可能因為每一位段期間受胃口的好壞,偶而的生病所影響,也不是一直固定的沿著曲線走,只要平均值是在那一條曲線上就可以了。如果一下子偏離到超過兩條曲線,不論往上或往下,那就是不正常了。

季節變化、環境改變、照顧的人改變….等等因素,都可以使寶寶一段時間的胃口會變差,不愛吃東西。但是如果時間沒有太長,例如是在兩、三個星期內,若沒有其它生病的症狀同時存在,父母是不用太擔心的。前面提到過,如果注意看每個寶寶的生長過程,大多數也是一段長的快、一段長的慢,只要平均起來正常,就可以接受了。

此外每一個人的生長快慢變化,還要考慮到他父母的情形,因為遺傳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都不高,要把寶寶與別人的比,希望他胃口有多大,長的多快,時常是不容易的。如果父母之一當初小時候是那種大器晚成型,寶寶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是那種小時候長的慢,到了國中以後才開始竄高那種型。

所以若覺得成長的速度有問題,甚多方面考量,最好與醫師再研究一下有沒有任何疾病?如果不是疾病的影響,大多建議順其自然,觀察其變化就可以了。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個月嬰兒的生活習慣培養



據1-6個月嬰兒的發育特點,生活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和訓練。 
 
  1、生活要有規律 
  嬰兒經過了新生兒期對外界生活環境的適應,根據他的生理活動規律,形成了自身的饑、飽、醒、睡
、活動、休息、哺喂、排泄的節律和秩序,這時就要在他的生活內容和順序上給予科學的安排,形成一種
合理的生活制度,培養嬰兒每日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1)保證嬰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嬰兒一晝夜睡眠時間:第1個月爲20-22小時;第2-3個月爲17-
18小時(白天睡4次,每次1.5-2小時);第4-6個月爲16小時-17小時(白天睡3次,每次2-2.5小時)。 
 
  (2)根據嬰兒的消化規律安排哺乳時間:第1-2個月兩次哺乳之間隔3-3.5小時,每晝夜6-7次;第
4-6個月兩次哺喂之間相隔3.5-4小時,每晝夜共5-6次。 
 
  (3)每次覺醒後應有進行活動的時間;睡醒後、餵奶前,安排做體操及活動量大的活動;餵奶後安排活動
量小的活動。每次活動持續時間:2-3個月的孩子爲1-1.5小時,4-6個月的孩子爲1.5-2小時。 
 
 (4)嬰兒生活順序可按照睡眠後哺喂,喂哺完後活動(即睡--吃--玩)。 
 
  2、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眠對嬰兒很重要,因爲半歲以內的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十分成熟,興奮持續時間短,容易疲勞,過度
疲勞後易轉入抑制狀態進入睡眠。嬰兒體內的每個細胞的生長都需要能量,而睡眠是一種“節能”的最好辦法
。睡眠時身體各部分的活動都減少了,肌肉鬆馳了,呼吸心率減慢了,腦組織消耗能量減少了,這時大腦皮層
處於彌漫性的抑制狀態,對神經系統起保護作用,能量重新積累,以便彌補勞損而獲得新的體力和精力。況且
嬰兒長大是在睡眠中進行的。因爲人體內有一種內分泌腺體在兒童時期分泌生長激素,常在睡眠時分泌量最多
。它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全身各組織的生長,特別是骨骼的生長。嬰兒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正常
的生長發育,所以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1) 培養環境要安靜,減少外來的干擾,以免影響嬰兒入睡。    
  
  (2)保持睡眠前嬰兒的穩定情緒,以利入睡。避免嬰兒過度興奮、哭鬧、發脾氣,因爲情緒不好難以入
睡。若遇到情緒不好時,父母可以低聲哼唱催眠曲或播放舒緩樂曲,促使嬰兒情緒穩定,獲得安慰,以利入睡。 
 
  (3)培養嬰兒自己入睡,不要以拍、搖、晃、抱著走等方式使他入睡,一經養成習慣,就難以改過來。 
 
  3、飲食習慣要合理、有規律。 
  這時期的嬰兒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必須供給充分的營養素。但嬰兒消化薄弱,胃容量小,胃壁
肌肉發育還不健全。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嬰兒進食有規律,很好地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才能滿足身
體的需要,促進生長發育。 
 
   6個月以內的嬰兒主要是哺乳,要吃好、吃飽,還要消化好。讓嬰兒適應添加輔助食品,願意接受,喜歡
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1)喂哺要根據嬰兒的月齡增長和時間,要逐步實現定時定量。當母乳充足的時候,嬰兒的胃腸能夠形成
每隔3-4小時分泌消化液的規律,因此應隔3-4小時喂一次奶。若不注意培養時間,總是嬰兒一哭就餵奶,會
因進食奶量過多而造成消化不良,不僅這種習慣不好,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2)養成專心吃奶的好習慣。母親應讓嬰兒安靜地吃奶,不受外界干擾,不要逗孩子,也不要讓嬰兒邊吃
邊玩,以免延長餵奶時間。偶爾遇到嬰兒在吃奶中途停頓一會兒,那是因爲吮奶很費力,需要休息片刻後再繼
續吃奶。 
 
  (3)讓嬰兒學會用奶瓶吮吸,用小匙吃食。滿月後即可訓練嬰兒用奶瓶吮吸溫開水、菜水、果汁等。5-6
個月的嬰兒已經能用手抓握,可以幫助他用雙手捧扶奶瓶吮水,自我服務培養從此開始。3個月時可以訓練嬰兒
習慣用小茶匙進食,先學吃水或奶,到4-6個月就可以逐步學吃蛋黃、蒸蛋羹、菜泥、果泥、魚泥、肝泥、奶
糕及粥等。 
 
  (4)讓嬰兒適應吃各種輔助食品。添加食品應從少量開始逐步增多,此外還要由稀到稠,由淡到濃,由細
到粗,由一種到多種。迴圈漸進,使嬰兒樂於接受,逐步適應各種輔助食品。嬰兒不樂意進食時,可以在每次
餵奶前,趁嬰兒饑不擇食之際,先喂少量輔食,然後再餵奶,待嬰兒適應後仍先餵奶,再補以輔食。 
 
  4、排便習慣要培養 
  培養排便習慣和培養飲食習慣同等重要。飲食是供給身全所需要的營養,促進嬰兒生長發育;排便是將體
內不需要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排出。若是嬰兒僅吃奶不排便,就會感到不舒暢,精神不振,身體健康就要受到
影響。 
 
  嬰兒出生第一個月,大小便次數多,無需培養排便習慣。2-6個月時就可以逐步進行培養。2-3個月時,
母親可觀察嬰兒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便掌握排尿和排便的規律,及時更換尿布,清潔臀部。當母
親掌握了嬰兒的排尿和排便的規律,記錄下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從4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用固定的
“噓噓”聲刺激排尿,用“嗯嗯”聲刺激排便,並以抱他排尿或排便的固定姿勢,建立條件反射,逐步養成聽
音排尿或排便的好習慣,進一步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5、清潔習慣也要培養。 
  嬰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弱,易感染各種疾病。從小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可以使嬰兒少生病,保持身體
健康。 
 
  (1) 勤換尿布:嬰兒愛清潔的習慣始於要求換尿布。讓嬰兒養成尿濕後感到不舒適,便以哭聲來提醒成
人及時爲他換尿布的習慣。 
 
  (2)勤洗澡:嬰兒皮膚嬌嫩,身體分泌物多,長時間的睡眠使嬰兒躺臥在床上,再加上排尿、排便後常常
不能及時清理,因此需要每天洗澡,以使嬰兒感到乾淨、舒適。 
 
  (3)勤洗手臉,排便後洗臀部:由於嬰兒每日哺乳次數多,常將奶液或輔食殘留在臉頰、嘴、下巴等處,
應及時清潔。嬰兒的手常抓握,手掌內易分泌汗液,因此要經常洗手,洗臉。排便易污染臀部,也應及時洗淨
。使嬰兒感到清潔舒適。 
 
  (4)勤換衣服:由於嬰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分泌物多,因此要勤換衣服。經常保持衣服的清潔,也要從
嬰兒時期培養。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貴在長期堅持,不可間斷。

Lov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